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家家挂上"状元灯",表示书香门弟,预祝状元及第。现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仙居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曾引起唐太宗李世民关注,下诏地方官每年需进贡十对。此举后来历朝均仿效,宋、元、明、清(至同治止)都承此习。据镇内的一位老人回忆,皤滩的针刺无骨花灯作为进献皇帝的贡品有许多讲究,其中一种叫"珠蓝灯"的花灯,灯周花纹是用绣花针刺成,制作这种贡灯费工耗时,每盏灯当时工钱要一担米。民国初年,有一对针刺无骨花灯在杭州展出,外宾看后赞不绝口,称它为"神奇的无骨花灯"。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到了上世纪30年代,针刺无骨花灯技艺便失传了,人们再也难见它的芳影。
3.无骨花灯的重现
说起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肯定要说一个人,那就是首届"中国十佳民间艺人"李湘满。李湘满1946年生于浙江省仙居县皤滩的一个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曾当过一段时间医生,后在乡文化站任文化员。1983年,他在皤滩办元宵灯会,当时观看灯会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当今的灯会热闹是热闹,可惜灯没有一盏比当年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湘满马上接口问道:"当年的花灯是如何好?"这们名叫冯立标的老人说:"古花灯不用竹片扎架,全部用纸糊贴起来,图案全部用绣花针刺成,真是好看得不得了。"
元宵灯会的当天夜里,李湘满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如何再现当年的花灯,老是萦绕在他的脑际。从那天起李湘满暗下决心,要破解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奥秘,抢救这失传的民间艺术,此后李湘满便踏上了20多年的漫漫制灯历程。
作为抡救工作的第一步,李湘满开始访问知情的老人,凭借着老人们零星残缺的回忆,经过数月的艰难制作,失传的唐灯终于重新问世。虽然第一盏花灯不甚精致,但让李湘满初步掌握了唐灯的工艺。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仙居各地遍访制灯能人,请做灯的师傅言传身教,或派人外出求师学艺……从1984年起至1996年,李湘满利用自己美术功底,不断挖掘花灯制作技艺,共开发10大类27个品种,基本还原了针刺无骨花灯的面貌。皤滩的花灯历经数十年沉沦,终于重现于世,辉耀它昔日的奇光异彩。
结果分析:针刺无骨花灯为世间所少见,是一种纯粹的工艺灯,它的特点就是灯品通身不用任何材料作骨架,而是制作者依据心中的造型,进行算计分割,再据以裁好数千百计的不同形状的小纸片,按设计要求沿边粘帖,合拢而成一个花灯造型。灯的表面装饰图案也是与众不同,都是人工用绣花针刺上去的。内部燃灯时,灯光从这些针孔泻出来,呈现晶亮精美的图案。
成员的具体工作:李颖秀,叶灵阳:实地参观 摄影
杨彪彪,林宸磊:资料查阅及整理
郭骅霄:最终的校对编辑以及相应的电子工作
课题小组的建议倡导:无骨花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国家应该给予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人员政策上的优惠不应该让他们为自己的生计而放弃自己的手艺
心得体会
李颖秀:通过这次的调查使我自己对无骨花灯的历史还有现状有了更好的了解,更让我懂得一个安定的时代社会背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可或缺的条件
叶灵阳:通过这次我发现团队的合作能使问题简单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