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sp; 最近看了2部美国的电视连续剧:越狱和LOST,其中都有一些类似的情节,一帮人组织在一起,讲述自己的问题。有吸毒的;酗酒的;有脾气不好的;心情不好的,他们在一起时,互相讲述自己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互相帮助,还有邻居间的读书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似乎很难组织这样的交流,新人和朋友之间都很少这样交流,更别说陌生人之间了。曾经看到个类似的组织,一群失去自己孩子的家长组建了一个星星会,互相帮助,并帮助其他家长。 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有沟通的需要,但是由于文化的原因,很多人都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难敞开心扉.
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比较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