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越剧服装在配色上,突破衣箱常用的“上五色”和“下五色”的规范,增加了大量的中间色,具有淡雅、柔美、简洁、清新的特色,加强了优美、柔和的感觉。在衣料上,不再用传统服装反光较强的软缎,而主要用无反光的绉缎作面料,兼用丝绒、乔其纱、珠罗纱等,水袖则用无光纺。服装的款式和佩饰,从中国传统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和民间美术中借鉴,创造了自己的新式样,然后按人物不同需要,配上云肩、项链、飘带、丝绦、玉佩等,使服装变化丰富起来,并且带有历史时代感,但以明代款式居多。60年代以后,衣料试用了新颖的产品,使设计的天地更为广阔。有些利用古色古香的绸缎纹饰代替绣花,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
越剧男班在“草台班”时期,演员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进上海后,学京剧、绍剧穿高靴,特别是大面、老生,官带装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云鞋,有平底的鞋,有一寸左右的鞋。小旦为弥补身材过矮,在鞋内垫高二三寸。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饰彩姨娘,为了增高身材曾用过“踩跷”。直到民国33年(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后,小生穿三套云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个别演员还要再加内高。1955年,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后,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头上也改成有云饰纹的花样或绣花,色彩套成强烈和谐的三色,俗称三套云高靴。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兰、尹桂芳、王文娟、张桂凤、茅威涛等。
(注:报告中直接引用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各个网站)
㈢讨论
如今的人们大多不怎么关注越剧。展望越剧的未来,我们认为,政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对人们正确引导,提高国民对中国传统戏曲继承、弘扬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也能在某个方面提高国民素养。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们的积极参与,在不久的将来,越剧一定能重新得以繁荣。
后记:
原本以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过于悲观,未曾想到结果更是出乎意料,同时让我们不胜心寒。归咎原因,我想,不是传统文化缺少魅力,而是人们缺少那颗欣赏的心。在这个物欲膨胀的时代,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用心去品味传统文化的美呢?我想,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心也在这样的时代中迷失方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