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一大热门出版物,时下流行的可爱淘、明晓溪、步非烟等人的作品,类型越发趋于多元化,市场策划水平也更加高明。其动辄十几万上百万的销售量或阅读量,更表明了青春文学作为一种定向图书产品,已经占据了众多大、中学生的书桌。 但我相信,正如本人一样,除了青春文学所定位的读者(大、中学生)之外,其他年龄层的读者大多是“局外人”。因为,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到青春文学作品里流淌着的青春感,却已无法获得青春的“在场感”(这也是青春文学畅销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青春,已经永久地刻在那尘封的挂历上。在这个意义上,无论你是否瞧得上这些文字,首先应当对这些作品报以足够的尊敬。否则,对青春文学所作的批评,都只能是雾里看花。 以“非读者”身份参加青春文学“圆桌会议”,可言说的场域自然十分狭窄,但也许更为客观。 从表现形式来看,当前青春文学有着清晰可见的叙事源流。比如,明晓溪的《泡沫之夏》隐约可见琼瑶阿姨的“小尾巴” ——灰姑娘和白马王子的传奇毕竟是爱情故事的经典模版;《我是侠》(小灵狐)是校园+武侠的改良品种,将虚无飘渺的“侠”因素转移到校园里,自然更有“接近性”(江南《此间少年》是这方面的早期产物);步非烟的武侠作品则加入了奇幻和网游的作料,使之更为轻灵、诡异(相对而言,杜若“天舞”系列的奇幻因素更具中国古典韵)。 不难看出,言情、武侠、奇幻、校园等元素变幻组合,可以说是青春文学的酵母;而琼瑶、金庸等人的作品和网络游戏及其所代表的西方奇幻文学(不一定从文本直接获取营养),则是青春文学的奶瓶。这意味着,虽然每一代人的青春史无法重复,但青春牌“心灵鸡汤”的成分却有着不变之处。而青春文学的可复制性,促成了其批量生产的可能性。这并非有意贬低青春文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是为了指出,青春文学因其市场细分原则,具有一定的市场生产机制。 也就是说,目前图书市场上畅销的青春文学类图书,大多是“市场下的蛋”———青春文学的读者制约着该类图书的市场生产方向,而市场反过来又决定了青春文学的写作原理。由市场调配阅读资源的好处在于,只要有足够的需求,就可以激发商业化生产。理论上,完全的市场化,就可以完全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相对于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阅读状况,当下青春文学生产和消费模式,当然更多地体现了读者的阅读选择。因此,片面指责青春文学所谓的过度商业化,实际上是未能洞见市场的人性化一面。 但必须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当前青春文学更多地体现年轻读者的需求,而忽视其(正如上文所述的)“模式化”倾向。 再从阅读的影响机制来看的话,新生代读者如果普遍满足于上述类型小说,也会产生一定负面效果(因为市场总是以营利为目的,却不必顾及道德上的后果)。在市场共谋的作用下,必然使青春文学越来越“工业生产化”,或者“麦当劳化”。不言而喻,这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阅读(比如经典著作)可能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应进一步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作用形成更为多元化的新生代阅读景观。 背景-- 由《长篇小说选刊》和17K网站承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昨天启动。来自20余家传统文学期刊的评委,将评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和人气网络文学作品,评选依据是“近百年来形成的文学价值观”。有网络写手发出疑问,这些“川鲁粤菜的大厨们”,在点评畅销“快餐”时,是否会有失偏颇。 写手:这不是大厨评快餐吗 知名网络写手丁十七本人是做律师工作的,他的作品主要是玄幻鬼怪类。他认为,完全由传统文学界的人做评委,结果可能会有失偏颇。“传统文学有一定的使命感,网络文学写手也有使命感,但主要目的是提供快餐化消费。川鲁粤菜的大厨们未必看得上麦当劳,但麦当劳依旧是流行快餐。”他认为,如有网络文学界的前辈参与评选,最后的结果会客观很多。 “灰熊猫”则赞成这样的评委阵容。他认为,小说无论写在纸上还是网络上,都要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则。“好的作品在任何媒体上都有生命力。我很希望有传统文学界的评论家指点我,帮助我改进。” 评委:一定小心翼翼对待 专家审读组代表蒋巍表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存在的显著差异可能会造成强烈反弹。“尽管评委们获得了公众的尊敬,但搞得不好被辱骂也有可能。”他认为,大家要小心翼翼对待这件事情,“要以科学、理性、严肃的态度,充分尊重网络的创作,尊重网络的特点,充分尊重网络创作的民主空间。” 《人民文学》主编、本次活动评委李敬泽表示,自己一直不喜欢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我不会用网络或非网络的标准去评选,而会用类型化的标准衡量。比如一本穿越小说,在这个类型中也有写得好的与不好的。但我肯定不会用《战争与和平》的标准衡量网络小说,那很愚蠢。” 承办方:偏颇的概率会很小 对于评委的选择以及评选的标准,17K网站副主编唐风认为,只要是文学,不管网上网下,都要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等,文学标准是一样的。他强调,不能小看传统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他们只不过没集中说话而已,他们得到的一些结论,可能网络自己还没意识到。”对记者提到的评选偏颇问题,他认为也许会有失偏颇,但概率很小。 评论 期待它们的蜜月期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文学圈和传统文学圈的关系格外亲热。 起点中文网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放到网上连载,还签约多位畅销书作家,在他们纸质书出版的同时,在网上推出电子版。新浪网以省为单位,一次签下河南11位作家。在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仪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也指出,“网络文学已不是一个幽灵,而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又蕴藏着缺陷和矛盾的现实。”这次评点出的优秀作家,还将被推荐申请加入作协和进入鲁迅文学院进修。 诚然,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区别,但双方只是定语不同。希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早点进入“蜜月期”,相融相通,未来诞生的“宝宝”令人期待。 研究目的与假设-- 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依托网络,在大众范围内流行起来的网络小说,至今已经火爆了十多年,而且其热度依旧有持续下去的趋势。而这十年,恰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迅猛的十年,工作的忙于赚钱养家,上学的忙于读书赶考。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捧着一本书,一边喝茶一边欣赏的人,已经不多了。不可否认,在这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十年间,我国的传统文学已经萎靡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抱着国外的一些名著苦读,什么《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之类的,尽管当时书中作者的一些想法完全不能理解,但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也算是自娱自乐吧。有时候,我也会找来当代国内一些受到好评的小说,余秋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