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小行星的探索研究
作者:温岭中学  文章来源:温岭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 9:58:2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研究意义--
小行星和地球的兴亡息息相关,因此研究太阳系内的小行星对我们小组来讲或者是对地球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的。
背景--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社会上流传着“小行星撞地球”的说法。据说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曾为此提出过一个方案,即把全球的原子弹、核武器集中起来轰击小行星,以保护地球的安全,实行地球“保卫战”。有的人为此惶惶不可终日,也有人对此加以利用,散布各种迷信,打着替人们“除祸消灾”的幌子达到从中渔利的目的。那么,“小行星撞击地球”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首先搞清楚这些小行星是怎样产生的?它又会怎样演化?大家知道在解释宇宙起源时,有一种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前的整个宇宙可能是个黑洞,而爆炸以后的宇宙是在膨胀的,是不断长大的宇宙。所以,对于小行星带的产生相对于大爆炸理论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在小行星带存在的空间里,曾有一颗与地球、火星不相上下的大行星,他与其他行星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着太阳运动,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它被炸碎了,碎块之间又相互碰撞成更小的碎块,其中大部分碎块成了现在的小行星,小部分变成了流星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原来这部分空间不是有一个大行星,而是有可能多达几十个直径都为几百公里的小行星,它们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难免有彼此接近或比较接近的机会,发生碰撞甚至多次碰撞的可能性很大,这样通过碰撞就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众多小行星。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原始星云开始形成太阳系的初期,由于木星的摄动和其它一些未知因素,使得这部分空间本来就不多的物质更进一步减少,而不具备形成大行星的条件,只能成为“半成品”——小行星。近年来,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从这几种说法我们可以看出,不论何种说法更接近实际,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小行星比大行星稳定性差,它既可能以流星雨的形式消失,也可能以偶现流星的形式陨落。科学家已查明,偶现流星确实与小行星有着不解之缘。此外,通过对陨落到地球上的陨石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其成分也与小行星一样。
    以上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小行星会撞击地球,小行星在未到达地面之前,要经过亿万公里的旅行,特别是要通过地球大气层,与地球经过剧烈摩擦而破碎变小,真正落到地球上的“小行星”已经很小了,撞上地球后,就像人被蚊子咬了一口一样,无关痛痒。所以即使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并不可怕,不会对地球造成很大威胁。何况从数学上来看,这种“撞击”的概率很小,而大行星之间的相撞更是“小概率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由上可见,人们对于小行星的概况了解的根本不多甚至不知道,从而引发了大家杞人忧天的种种心理,希望通过这次研究报告,能对大家对小行星有更深的了解。


研究目的与假设--
目的:对小行星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假设:小行星可能有固定的运动周期。
研究内容--
小行星的概况和命名、形成、结构、轨道 。

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①    组建研究课题小组
                 ②    确立研究课题的问题
                 ③    拟定研究课题开展计划和进行方案
                 ④    把研究具体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第二阶段:课题开展阶段
                ①    通过因特网或者书籍进行资料的查找
                ②    对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访问
                ③    总结资料内容,建立猜想和假设
                ④    进行实验操作或尝试进行行星轨迹时间推算
&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