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在高考中赢得高分,不过好审题关,得到的只能是空中楼阁。审题,永远是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
2004年,湖北省首次自主命题,高考作文仍为材料作文,材料是刘禹锡的寓言:“有一个买镜子的人,发现卖镜子的人将其中的一块镜子擦得特别光亮,但其他的镜子都很昏暗,很是不解,便问卖镜者。卖镜者说:‘买镜子的10人中只有一人喜欢买明亮的镜子,其余的9人都喜欢买昏镜,因为镜子太明亮了容易照出人脸上的瑕疵。’请以‘买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考题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应当意识到学好哲学对写好高考作文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作文题多以议论文为主。例如,1980年的材料作文“画蛋”;1981年的议论文“毁树容易种树难”;1982 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983年的 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2004年江苏卷“水的凝重,山的沉稳”。
可以这样说,凡是以议论文为主的题材,无不包含丰富的哲理,现将历届高考作文中包含的哲理剖析如下:
一、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因此,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980年高考作文“画蛋”中,“一千个蛋从来没有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圆形的轮廓就会有差异”,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看法应从实际出发,人的思想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实际。“买镜”中,大多数人不愿意照出脸上的瑕疵,不愿意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说明这些人不能实事求是。2003年全国卷作文材料“智人疑邻”中,富人的墙被雨淋坏了,他的儿子和邻居都说过“怕有人盗窃”的话,但富人就凭感情上的亲疏,没有进行认真调查,断言邻居是窃贼,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对事物的认知是极不理智,极不准确的,才落得千古笑话。2004年全国卷材料中,那位农妇只是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但却将失去鸡蛋的痛苦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实在是作茧自缚,庸人自扰;生活中总有排泄不完的痛苦,假如经常如她这般放大痛苦,不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经常相违背的话,不知道会活得多累。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的哲理可以为考生提供一种审题的基调,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二、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1981年的高考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中“十个人种树,只要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杨树可以成活”。这个作文题名为写树,实为写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培养人才时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应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很好地体现了哲学中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的观点,如果审题准了,就不会离题万里。1983年的高考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正是因为漫画中的主人公没有认真分析情况,形成错误的认识,导致他每次快接近水源的时候都放弃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买镜”中一人喜欢明镜,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必然使他在实践中比较顺利,而9个喜欢昏镜的人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屡遭挫折。“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深浅”中,仅凭感情的亲疏来认知事物,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人云:“好恶之别,不应以亲疏而辨之;贤愚之勘,不应以近远而区之;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在对待事物的认知上,应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阵,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
三、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没有量变做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画蛋”中,“达·芬奇反复练习画蛋,严格训练,细致地观察形象,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艰苦实践”,体现了量的积累过程,“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则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了质变。而在1983年的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中,则从反面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志大才疏的挖井人,由于缺乏毅力、浅尝辄止,终于失败的经过。此君在地上掘了不少的大坑、小坑,但没有一次能坚持到底,甚至当他渴望的水就在眼前的时候,却弃之而去,终使功亏一篑。这两篇作文虽然立足点不同,但都是劝诫人们要持恒专一,重视点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骥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挖井如此,学习亦如此,人世间的一切奋斗莫不如此。所以,1983年的满分作文“矢志与笃誓” “莫学这位掘井者”“成功贵在恒”“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个锲而不舍的掘井人”等,无不突出了一个“恒”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