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现代社会荟萃和培养精英的地方,从个人体验来说,同济朴素严谨的学风、复旦开放时尚的气质、北大自由独立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我相信,它们也一定在我的思想观念上分别烙下了自身的印记。不过,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我还是不得不说,不管是同济、复旦,还是北大,离真正理想中的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
大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存在,在日益细密的社会分工中,它很难被整合进任何“理性化”的科层制结构中:大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科研机构,还是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说社会如同人一样是一个有机体的话,大学所发挥的功能有些类似于人的“思想”,尤其是思想当中接近于“理想”的那一部分。 d$xg
W=Wcq6Fsp-1 [ 本 资 料 来 源 于 贵 州 学 习 网 菁菁校园校园生活 http://Www.gzU521.com ] d$xg
W=Wcq6Fsp-1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理想应当是不断地为社会贡献具有独创价值的思想和知识,并通过培养人才来传播这些思想和知识,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和知识水平。而一所理想的大学应当是能够保证上述理想得以实现的场所和制度的综合体,在我看来,它应当至少包含下面三个元素:
第一,学术独立。
假如我们认同大学在社会中的功能是“思想”,我们就必须承认,与人体的其他功能相比,“思想”这种功能是难以界定的:我们可以根据肠胃的正常功能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得了肠胃病,并提出治疗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能判断哪些思想是“正常”的、“健康”的,哪些思想是“不正常”的、“得了病”的。相反,我们能够知道的是:如果所有人的思想都是一模一样的话,那才是不正常的和不健康的。在蔡元培先生的北京大学,曾经有过这样的奇观:激进鼓吹科学**的革命派思想家陈独秀与顽固地拖着长长辫子的保守派教授辜鸿铭可以在同一个课堂里授课,在同一个校园里共处,至今仍然传为美谈。
当然,思想并非全然没有真伪高低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任何个人和机构可以主观判定的,只能通过平等竞争来得出结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理越辩越明”。而要保证这一点,大学就需要一整套学术独立的机制和规范,以确保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等外部力量不能干预正常的学术活动。
第二,开放精神。
除了极少数天才的灵光闪现之外,绝大多数知识创新来源于不同思想碰撞交锋所产生的火花。因此,大学要能够持续地贡献具有独创价值的思想和知识,就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精神。
我没有在欧美大学游学的经历,但据我所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知名大学与我们的大学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可能就在于它们的开放性。2004年春,我受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派遣,赴欧洲学习传媒管理,有机会在瑞典哥德堡大学新闻系进修一周,直观感受最深的就是它的开放。像其他西方知名大学一样,哥德堡大学没有围墙,甚至也没有单独属于大学的一块界限明确的区域。它的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楼零星散落在哥德堡中心城区,大楼与大楼之间夹杂着教堂、公共绿地和其他不属于大学的房子,以至于我们结束进修时想要找一个标志性的留影地都十分困难。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学的公共场所是完全对社会开放的,只要事先申请,任何人都可以到大学教室听课、搞活动,到大学图书馆借阅,似乎也未听说过有收费一说。图书馆里书籍的存放也很有意思,只按不同学科分类,而不论语言,并没有专门的瑞典语书籍和“外语”书籍之分。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新建的大学校区一般也不再有围墙,至少在“物理”层面朝着“开门办学”迈出了一步。然而,与社会和思想的开放程度相比,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