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生物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将不是被动地接受者,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接受,平等交流,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学生将在研究中完成对知识的获得。 生物课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能使学生很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地探索和获取生物学知识。为此,我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就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尝试:
一、 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景,就是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观察了邬桥休闲园里的一条人工小河,到了那里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前几天还是清澈见底的小河,现在怎么变绿了?于是问题“小河水为何变绿了”就产生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验器材,让他们采取了一些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首先观察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细如头发丝的绿色丝状物,把它放到显微镜下,结果发现那丝状物是一节一节的,而且每一节里都有一条呈螺旋形排列的绿色带状物,我让学生通过书本来寻找实验结果。哦,原来那是多细胞绿藻——水绵,那带状物是叶绿体,能产生叶绿素,这是导致河水变绿的一个原因。再来看看水中还有些什么?取一滴河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许多单细胞绿藻,其中就有书上介绍的衣藻,它有一个杯状的叶绿体,当然它也能产生叶绿素。至此,小河水变绿的原因找到了,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