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中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作者:www.wlst…  文章来源:www.wlstudent.com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5 21:02: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小专题研究活动。研究课题可以是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还可以是验证性实验的转换和课文中为介绍有关知识作铺垫的实验拓展。在实际操作上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如关于影响酶活性的探究性实验专题,以“探究低温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为例:现象观察(鲜肝煮熟后不能催化H2O2分解)→联想并提出问题(低温是否影响酶活性)→做出假设(低温下酶活性弱等)→预期实验结果→设计实验(对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重复原则,以及设计并绘制数据记录表等)→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施实验→结果的获取和分析(结果是否支持假设)。这一过程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实施,体现了基本的探究程序。初始阶段,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的辅导是必要的,否则探究就可能显得零乱无序、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又必须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错综复杂。应该告知学生:科学的过程不是一张简单的步骤表,它是不固定的、可转变的,具有独特性。

这些探究活动课题通常较小,常围绕某个学科概念或定律进行。探究课题或来自教材、或来自实际生活,活动多随堂进行,更多地体现了“稳态的探究”特征,即在一定的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发现并积累知识,原理本身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引导行动、发展思维,还必须渗透科学探究的“神”,即科学探究的求知精神、进取精神和求实精神等,以便学生从探究学习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否则研究性学习就会演变成徒有形式的机械训练,无法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最终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我们认为应特别注意唤起学生的求知意识,养成自觉求知的习惯;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即便是科学家,他们对同一现象或问题也会形成不同看法,提出不同假设);讲究证据。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