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召陵区召陵区实验小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6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把求知当作渴求是非常重要的。几年来,我根据低年级语文的特点,少年儿童的思维特征,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教法,精心设计教案,力求把每节课上得轻松活泼,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五步法”:一、设计导语,引起兴趣;二、设疑布障,激发兴趣;三、利用媒体,保持兴趣;四亲自参与,提高兴趣;五、板书优美,升华兴趣。 下面就这五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设计导语 引起兴趣 导语在整个课堂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句恰当的导语能让学生好奇心大发,饶有兴趣地听完一节课,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讲《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孩子们喜爱的一首乐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同学们随着欢快的旋律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然后我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有秀丽神奇的安徽黄山,群山环绕的日月谭,盛产水果的葡萄沟,景色诱人的小兴安岭······今天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更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富饶的西沙群岛(板书课题),让我们领略一下那里独具特色的海洋风光。”这则导语让学生回顾了以前学过的各种风景名胜,同时对更美好的地方——西沙群岛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引起了兴趣,在课的一开始就紧紧的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二、设疑布障 激发兴趣 设疑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把握好时机,就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a、抓课题设疑。例如《我们也要当红军》这一课,在讲完第三段之后我问了一句:“为什么题目不说‘我们要当红军’ 而说‘我们也要当红军’呢?”这时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这样,孩子们对剥削阶级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军队的满腔热爱之情会更深一层。如果在课堂开始就介绍时代背景,相信远不如此时在课题中设疑效果好。 b、在双关含义处设疑。例如《吃墨水》一课的最后一句:“没关系,吃点墨水好哇,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可以在此设计以下问题:“第一个墨水指的是什么?第二个墨水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样追根寻底,对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c、在被忽略的地方设疑。比如《称象》这一课,在讲完第三段后,同学们终于长舒一口气,曹冲终于圆满地完成了称象这个艰巨的任务。此时不防问上一句:“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大臣们的议论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文,猛然间又回答不出来,这样,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利用媒体 保持兴趣 低年级有一些科学性很强的课文,一味地讲解,难免使学生兴味索然,理解起来也非常吃力。如果巧妙地运用一些电教媒体,可以使学生保持盎然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回声》这一课,回纹和回声产生的原因非常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我们就可以利用投影仪轻易而举地突破这个难点。把盛着清水的玻璃缸置于投影仪上(可以滴入几滴蓝墨水使效果更清晰),将小石子轻轻投入缸内,用投影仪回映于墙上,这时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河水荡起了波纹)再仔细看,水波一圈圈地向河岸荡漾开来,当水波碰到河岸时,又有什么变化?(波纹又荡回来了)这就是——回纹。”这个难点突破之后,就可以利用回纹产生的原因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这样,形象产生了思维,思维加深了记忆,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经久不忘。 四、亲自参与 提高兴趣 &nbs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