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考作文8真理:灵机一动搏高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3/21 19:59:0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彩点释义

  什么是“机巧”的语言?所谓机巧的语言指的是灵活巧妙且具智慧的语言,什么样的语言才灵活巧妙呢?什么样的语言才叫智慧语言呢?作文语言要出彩,机巧性的语言是颇具魅力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修养,因此对我们来说,如果能学会这种语言并把它用到我们的作文里,毫无疑问,它一定能给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彩点例举

 

杂感

贾平凹

    我做人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会交际,能多认识上几个人就已经很不容易,却又常常对所认识的人看不清。我爷说,做人要善良,能宽容,我老记着这话,所以谁在诽谤我,我不回应,还想着美国之所以强大,它是可以没有朋友却一定得找个敌人,魔是法之侣嘛。谁在向我借钱,狮子大张口,明知道他借了就不会再还,便耍小聪明,不借他,偏送他三分之一或半数,过后又后悔了:我凭什么给他呀?便自己安慰自己,全当做好事了,做好事利于健康,要不,就是前世欠了人家的吧?谁在戏谑我,戏谑就戏谑吧,惹得大伙乐一乐也好。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么,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当社会上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伤害,这不关于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

    我老婆骂我傻,说,怎么着,活到半百了,该你吃的时候,碗被别人先端了,该你瞌睡的时候,枕头被别人抽走了。但我死不承认我是傻子,因为我爱我的写作,生怕谁坏了我写作的环境,一心做自己的转化,想把虫子变成蝴蝶,想把种子变成树林。柳青当年为了成全他做事的环境,就曾说过他是挑着鸡蛋筐子过街,不怕他撞了别人,就怕别人撞了他。

    柳青怕别人撞了他,到底别人还是撞了他,虽还留下了《创业史》,人却在悲苦中死了。一本关于佛经的书上讲:一只兔子在前边跑,后面又有成百人追逐,不是一只兔子可以分为百只,而是名分未定。想想我自己,也是在追兔之列,没有跑得最快,跑得最快了后边的人就会停止,还会给你鼓掌,既然仍搅缠在队列之中,那就必然地允许被拉被扯被伸出的脚勾绊了。这方面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

    一、有一位熟人,见我言必称老师,好话给我说过几箩筐,动不动还给我送过吃货,在他挪了个地方后,突然地就攻击我。他是以杀我引人注意。或许他杀得太突然,虽一时博得“好汉”声名,但不足几年,世人倒怀疑我在炒作,雇了他做托儿。可能是他也不适应了吧,据有人告诉我,他现在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二、有一位熟人,我们曾经很友好,他甚至把我的照片放大挂在他的房子。当社会到处有我的盗版书,假字假画,我也就信任了他托他办理书画用的纸张,笔墨和书画袋。但我没有想到他也做我的假字画。他做假字画容易骗人,也最伤我心,我现在只好不用专用纸了,也换了专用袋,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

    三、有一位熟人,他贫困时我资助过他,他艰难时我力撑过他,处处为他执言仗义,但他稍一好过,则不容我之长,偏行事又有君子处,能掩人耳目,让我有苦竟不能说。

    唉,我现在才明白,活人真是难事。怎么办呢?既不可能当个大官,又不可能遁入寺院,更无身有大翮,还要活着,还想做自己的事,我思前想后,自闭桃源称太古那是不行的,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人境里走,那就让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惊了吧。

 

换“汤”更要换“药”

华师大二附中学生 薛 莹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枭向鸠抱怨说乡人们都讨厌它的叫声难听,因此想要搬到东边去住。但是鸠劝戒说:你如果改变了叫声到哪儿都受欢迎;如果不改变,就是搬到东边去仍遭人厌恶。简言之,枭做的是一件“换汤不换药”的蠢事,没能解决问题的本质,忙活了半天也是徒劳。

  “药要换”。汤药因为“药”才千差万别,若只把汤换了,那得到的仍只会是原来的那剂,不会有丝毫的异质。这就好比人换了件衣裳,可其实人并没有变,不会因为变了服饰而改头换面,脱胎换骨。那我们要变的是什么呢?是核心,是本质。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抱怨说自己如何勤国爱民,河内遇水旱天灾就把河内的人迁到河东,再征收河东的粮食赈灾,但即使如此,人口也没有增加,国力也没有强盛。于是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梁惠王是见物于形,不见于理,没有施以“仁政”,表面上的一些举措仍不会给魏国带来福音。孟子是要把原来的那剂君道霸业的腐臭药剂换成博民于怀的“仁政”之药,使这剂汤药真正地挥发功效。再举个吃药片的例子:人们伤风发热却并不急着吃退热片,这是为何?因为人们要留待观察,找出真正的病因,防微杜渐,防患大疾。这就叫“治标治本”,与“换汤换药”正是哲理相通的。

  “汤也要换”“换药”固然是至要的,但倘若不把“汤”换掉,原来的药味儿已渗入于汤,再加上新药的掺夹,岂不是成了一锅“大杂烩”?就拿开头那个寓言来说,那只枭就算美化了声音,但它在原来乡人们印象里的粗哑之声是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不东徙仍不会受欢迎。不过两者较相言之,“换药”才是根本。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浮华心躁,又“杂”又“忙”,难免会出现一些“换汤不换药”的可笑之事:“甲A”成了“中超”,中国足球的颓势也不见逆转;“蓝领”们不满意收入,频繁跳槽,却没有看出这是“没有墨水”惹的祸……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静下心来,整个社会要静下心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根本,“换汤更要换药”!

 

【彩点技巧】

  从上面两篇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名家还是学生习作,要做到语言机巧,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即对世事、对生活、对人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有了这一点后,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1、反话正说或正话反说。你看贾平凹的“谁又在利用我去获名取利,那说明我有用么,算我养活他了,皇帝都养活了一国人,我能养活几个?!当社会上我的流言甚多,我还解释道:做车子的盼别人富贵,做刀子的盼别人伤害,这不关于道德问题,是职业本身的要求。”作者是愤怒的,但是作者并没有表现出他的愤怒,而是来了个反话正说,某些人读到这段文字,一定会汗颜不已,但是作者的文字似乎替他批评的对象在解脱,可读者却从中读到了他的真实内心,这不是机巧的语言吗?

  2、引用与评论。引用别人的话是一种语言技巧。该怎么引,引得好不好就涉及到引用艺术问题。贾平凹引用佛经故事,中学生引用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两个人都在引用,而且引用后都作了评论,贾平凹的借引用评析社会现象,中学生借引用表达自己“治本”更重要的主张,两者都引而后评,引与评勾连紧密,顺畅自然,说理有力,恰到好处。

    3、细节传神。在议论性文字里,一般很少用细节,但是贾平凹还是用了,而且用得极其妥贴。“在字画上按起指印了”一句看似轻描淡写,但是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他的愤怒,他的痛心,他因此对他人产生的不信任的感觉,都在这个细节里展露无遗了。

  4、化用与匠心。《换“汤”更要换“药”》的作者化用了“换汤不换药”的俗语,巧妙地把其中的“不”改化成“更要”,从而使题目既意趣盎然又更加切合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枭鸟的做法,分别用“药要换”和“汤也要换”巧妙地构建全文的结构,让人感到作者化用的艺术匠心,灵活机智而又恰到好处。

  5、放收自如与卒章显志。我们写文章,都希望自己的语言有深度,但是如果通篇都是哲理性语言,恐怕就会事与愿违了。两篇文章的作者很会运用语言,他们在全文大部分篇幅内铺写,贾平凹甚至还举了三个例子来说明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某些人的卑劣,而《换“汤”更要换“药”》的作者也是用了很大的篇幅写既换药又换汤的重要性,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结尾选择了“卒章显志”的结构技巧,而在“显志”的语言选择上,都采用了充满智慧的语言:“只要心境浩渺无涯,人境再逼仄,还得人境里走,那就让多经些怪事,怪事经多了也就不会惊了吧。”;“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要静下心来,整个社会要静下心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根本,“换汤更要换药”!”这样的语言妙就妙在水到渠成而又哲味盎然。

 

请你试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字数800以上,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要求学习运用机巧性语言。

  《桐城县志略》载:张文瑞公宅旁有隙地,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之巷。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