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湾,再次面临“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的历史选择
由2005年高雄弊案引发的揭弊浪潮在2006年愈演愈烈,使2006年的台湾舆论成为名副其实的揭弊年。一系列的揭弊案构成台湾舆论的主轴,并直接导致三次罢免案的提起,创下了台湾地区领导人罢免案第一次通过台湾“立法”机构程序的纪录;创下了台湾地区现任领导人被司法调查和妻子被起诉的司法纪录,而且直接引发了百万人的“倒扁运动”,创下了台湾历史上自发的群众运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纪录。
与始终挂着神秘微笑或隐或现的2004年度舆论推手邱义仁不同,仿佛愣头青的邱毅却总是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定时定点天天爆料几乎职业化的揭弊行为、他善于制造悬念、吸引民众眼球的作秀风格、以及他把揭弊行动从司法领域引入舆论的主战场并变成一个像电视连续剧的政治演出,使之毫无疑义地成为2006年最闪耀的舆论明星。
但2006年的舆论推手还是应该属于范可钦,这位曾号称可以用广告打动500万张选票的广告界奇才,在2000年“大选”为帮助陈水扁获胜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他反戈一击成为“倒扁运动”的指挥者和策划者,将“百万人倒扁”导演成一个充满广告形式感和艺术形式感的嘉年华会:“烛光围城”、“遍地开花”,每一次活动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不仅有倒扁歌曲,还有倒扁手势,甚至为配合摄像机从空中俯拍,游行路线被设计成巨大的倒扁图腾……
2006年台湾舆论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台湾的舆论活动越来越像行为艺术,“百万人倒扁活动”标志着台湾的舆论进入了一个舆论艺术化的阶段。艺术化的舆论形式给现实的舆论加上了一个画框和舞台,它的好处是可以将其从现实生活隔离并拔高,从而聚焦眼球,居于舆论的中心,但它也给舆论划上了一个边界,但舆论只有失控才有颠覆性!舆论一旦艺术化,其画框和舞台式的边界就在舆论和现实生活之间建构起一个物理的防火墙,势必削弱甚至丧失其现实的功利性。被艺术化的愤怒不可能有多少杀伤力,就像舞台上常常用鼓风机吹起的红布条,虽然像极了熊熊燃烧的火焰,却烧不坏任何东西。
2006年台湾政治文化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其政治颜色图谱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色系,那就是红色。百万“红衫军”走上舆论舞台,打破了台湾的舆论主体传统由政党主导的格局,标志着中间舆论力量正在崛起,它超越蓝绿,超越党派,长时间地影响和左右台湾的政局,成为蓝绿两极都不敢小觑的舆论双刃剑。
但“百万倒扁运动”却没能让“扁”倒下,留给人们对台湾政治文化无限的思考。“红潮”退去所“裸露”的凯达格兰大道,仿佛山洪过去徒留下鹅卵石的干涸河床。这是台湾最容易看到的自然景观。纵贯台湾南北的中央山脉等五大山脉,使东西狭窄的台湾形成了一道道东西走向的溪涧,山洪暴发,其势迅猛,可是由于没有纵深的腹地,不是快速流向大海,就是快速蒸发,留下一颗颗一脸无辜的鹅卵石,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易涨易退山溪水。莫非正是这样的地理才形成了台湾特殊的历史现象?一切刚开始时都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可是,撑不了多久,就转瞬即逝、销声匿迹。也许正是看穿了台湾的道道,有些政治人物,睥睨一切,认为“头过身就过”;也许也正是见惯了各种苦难,台湾民众才有历经沧桑、见怪不怪的从容和淡定。
当人们以为台湾不得了的时候,台湾往往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当人们以为台湾不咋地的时候,台湾往往又让人瞠目结舌。
这就是台湾!这就是台湾?
2007年:2006,——,2008
对于台湾舆论和政治文化而言,台湾没有2007,只有2008。确切地说,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意义上看,2007年的台湾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语义符号,它只是作为一个标点符号而存在,那就是破折号“——”。
2008年“大选”的台风,早已在2007年的洋面上形成。巨大的能量,变化无常的路线图,这个日日逼进的台风,把2007年的台湾变成台风前的日子:闷热、窒息和焦虑。
2007年台湾重要的舆论议题,几乎无一不是指向2008年。从年初的2008年“大选”候选人的党内提名和初选,到“一阶段、两阶段投票”的争议,这些从年头吵到年尾的话题直接就关乎2008年的“大选”。即使是马英九特支费的一审、二审,舆论的重点也不在于司法,报刊的分析、电视的口水、民间的耳语,真正关切的是指控和判决是否会阻止马英九进军“大选”。而选择性办案的质疑,以及几乎所有有机会问鼎2008或有能力影响2008的人物都卷入司法风波,在在提示我们,司法已成为台湾选举最大的变数、最高的风险、最重要的选举工具和最夺目的舆论秀。司法左右选举,这是2007年台湾舆论和政治文化最引人注目的变化。
因为2008,2004年帮助陈水扁拿下大位的老舆论议题又出现在2007年的舆论议题里,这就是“公投绑大选”。表面上,“公投绑大选”有三个议题:“公投”——民主议题,“入联”——“统独”议题,“大选”——选举议题,但一个“绑”字,提醒我们三者的相互关系,为什么“公投”总要在“大选”时才出现?
“公投绑大选”最令人讶异的是国民党也搞公投,其“返联公投”甚至被质疑是与民进党拿香跟拜,但“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的本质差异不可不察。民进党的“入联公投”实质是选举工具,而国民党的“返联公投”也是专门针对“入联公投”的一物降一物的选举议题,其舆论功能起的是舆论防火墙的作用,迫使民进党只能在“入联公投”的“台独”议题打转,无法撤退到“返联公投”,玩过去民进党最善于玩的类似“废统”、“终统”的文字游戏,阻止其将玩火的“台独”议题发酵为温暖假象的“爱台湾”议题,再次欺骗民众而攫取选举大利。
2007年最值得观察的是台湾各政党政治文化的调整。台湾的政治生态向两党制发展,亲民党、新党向国民党靠拢,台联党与民进党疏远,国民党挺进“中间”,台联党与民进党位置互换,台联党由“深绿”转趋“中间路线”,民进党则放弃“中间”进一步投靠“深绿”。国民党政治文化最核心的变化还不是表面上看到的讨好中间人士,而是其下定决心、下大气力把党改造成选举机器。在舆论议题上,国民党不惜以类似修改党章、“返联公投”等一系列受到争议的举动把选举诉求扩大到最大范围。而民进党“深度排蓝”的党内初选机制,迫使其候选人只有讨好”深绿”才有机会,在民进党“立委”初选过程中,趋向中间路线的李文忠、林浊水、沈富雄等所谓民进党“十一寇”,被地下电台猛烈抨击并几乎全军覆没,民进党陷入“深绿”而不能自拔,其放弃的中间阵地,正好被国民党长驱直入。
民进党在2007年的一个舆论大动作就是“去蒋”。选举需要敌人!由于在对台思维上愈趋理性的中国大陆不再随岛内选举语言而起舞,民进党在现实中不易制造敌人的情况下转而向历史索取:一系列“去蒋风波”被指是“选前对历史的消费”。但民进党可能始料未及的是在为自己的选民制造敌人的同时,也为对手制造了敌人,而且“挖祖坟”给自己带来的快感如果有一分的话,那么带给被“挖祖坟”的人的痛感可能会超过十分。一些泛蓝民众痛斥民进党的“挖祖坟”是为了挖掉国民党的风水,殊不知高高悬挂的“大中至正”牌匾并没有“保佑”国民党不会下台,当人们反嘲在“去蒋化”最荒腔走板的杜正胜、谢志伟、庄国荣这“三只小猪”是国民党的超级助选员时,可能正是“去蒋化”帮国民党改了风水。
作为“破折号”的2007年也许没有为未来留下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忆,但它可能更深刻地折射了台湾的历史和兆示了台湾的未来。因为人们更有可能在历史缓慢的节奏中,烛照历史的走向。当2008将2007这四个数字无端地拉长为一个破折号,谁读懂了历史写下的这意味深长的一划?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